美国反腐见闻思(之二)美国工业化时期腐败非常严重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以实现《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掷地有声的宗旨,12州的55位代表包括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和律师,先后来到费城,在独立宫中历经127天的争吵妥协,最后创造了“民主的奇迹”,制定出了一部沿用至今的美国宪法,其中所蕴含的制约和平衡理念奠定了美国的立国之本。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我带着家人自驾游至费城,参观了两层旧式红砖楼的独立宫。乳白色的尖塔,静静地融入纷飞的大雪中;楼内温暖如春,也是静悄悄的。看着当年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独立宣言》、讨论《联邦宪法》时的场景,仿佛仍能听到那激情奔涌、唇枪舌剑的辩论声,而独立公园里那厚厚的白雪,似乎也昭示着这些先贤们高贵的心灵与远见卓识。有了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以华盛顿为首的开国元勋们随后又制定了一系列严而不厉的反腐法令和公职人员行为准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官制度——新政府因此不负众望地维持了约四十年的廉政好名声。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权力的不断膨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各种交易机会猛然增多,当美国从原来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时,腐败就像一株株毒草迅速生长蔓延至社会的角角落落,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腐败高峰期。其中最为腐败的领域:一是西部拓荒开发过程中的土地买卖;二是蓬勃发展的运输业、金融业和商业领域;三是城市中的公共事务管理领域。1905年,美国《文摘杂志》刊载了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当时美国的45个州中,“完全腐败”和“特别腐败”达到38个。在一些腐败特别严重的州,如密苏里州和新泽西州,州立法机构和政府的关键职位几乎都被铁路集团控制;加州几乎整个成为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囊中之物”。
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美国政府采取全方位措施以遏制这股猛烈的腐败之风。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陆续推出的政府改革运动,主要包括:
土地改革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以颁布实施《地价递减法案》《宅地法》等为标志,逐步无偿地将美国西部国有土地分配给广大移民,从而有效遏止了土地投机及因此产生的腐败现象。
文官改革运动。以对“资历制”和“政党分赃制”反思为切入点,19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了文官改革运动。1870年,内政部长D·科克斯发布行政命令,要求采取公开考试的竞争方式录取政府雇员。后经各方努力,188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由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改革法案《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又称《彭德尔顿法》),切斯特·艾伦·阿瑟(ChesterAlanArthu)总统于1883年1月16日正式签署了这一议案。从此,“运用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来审查公职申请人的资格”成为美国文官录用的常态,实绩制成为文官制度的核心内容,文官录用后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
进步主义运动。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进步主义运动,以改革城市管理和政府管理为目标,包括建立市政规章、扩大政治参与、公民投票罢免政府官员等,通过了很多涉及到人权、财政、司法、经济、政党和议会制度的法律,如《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宪法第十七修正案(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和《食品卫生和药品法》等,逐步建立健全的文官制度,规范从政行为,先是在联邦一级确立了职业化的公共管理,继而扩展至州和地方政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美国政府改革中舆论监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记者专门从事黑幕揭丑工作,报道腐败丑闻,从政界、商界和劳工市场三大领域对美国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记者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斯蒂芬斯对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穷追不舍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后不久,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将专门揭丑的记者比喻为著名宗教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Muckrakers)——这位扒粪者手拿粪耙,目不傍视,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带有谩骂意味的“扒粪者”得到了公众的“首肯”,成为人们对从事负面报道的记者的尊称。“扒粪运动”唤醒了民众的道德意识,民众群起与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政府的改革运动与民众的行动凝成一股合力,有效地阻止了腐败的蔓延,最终使美国度过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危机。
(作者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