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廉洁价值理念夯实“不想腐”的堤坝
十八大以来,中央以重典治乱、猛药祛疴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断掀起“打虎灭蝇”的新浪潮,在重拳出击之下反腐记录不断刷新。随着高压反腐的持续开展,官场逐渐形成“寒蝉效应”,不良作风得到有效遏制,清爽的党风政风逐渐形成。
面对硕果累累的反腐成绩,坊间出现了“反腐的高压态势是否要有所降温、有所收敛”的疑虑,“反腐停歇论”“反腐要转向”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反腐败规律表明,反腐没有暂停键,反腐更不允许随意转向。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事实上,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中国反腐败工作始终保持着力度不减、节奏不变。
继续扎紧权力运行牢笼
高压反腐对贪官产生了威慑作用,形成了“寒蝉效应”“不敢腐”的官场态势和社会氛围已基本形成。反腐败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不断完善,扎紧了权力运行、权力监督的制度牢笼,“不能腐”的制度体系架构亦初具规模。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想腐”的风清气正氛围远未形成,腐败的社会心理基础依然存在,“腐败亚文化”的流毒依然挥之不去。遇事托关系、走后门、人情交易等依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各种“人情往来”依然顽固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办事方式,消解着权力监督,并滋生着腐败亚文化。“人情往来”就像温水煮青蛙,侵蚀着人的灵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堕落。
因此,党和国家在铲除腐败毒瘤,保持高压反腐态势的同时,亦在不断完善反腐制度体系,为权力运行扎紧制度牢笼,为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建规立制。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针对贪污罪、受贿罪,在刑罚上首次引入“终身监禁”,同时严密了惩治行贿犯罪的法网,加大了行贿犯罪的处罚力度。为落实《刑法修正案(九)》关于贪污受贿罪定罪量刑的立法意图,2016 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秉承了依法从严惩治腐败的精神,对贪污受贿罪的定罪标准、刑罚适用等问题作出了详尽规定,为法治反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党纪严于国法的反腐要求,党中央在2015年同时修订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准则和条例分别为依规以德治党确立了“行为底线”和“道德高线”。
培育清正廉洁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反腐败治本之道不仅在于构筑完善的法治体系,实现依法治腐,同时还要注重廉政文化的弘扬和培育,通过廉洁价值理念的渗透培育,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尚法”的氛围。
廉洁价值理念的培育与弘扬关键在党,首要是官。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如果任其大行其道,我们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又谈何好转?”被誉为安徽省萧县最牛原县委书记的毋保良,他的落马曾引发当地官场地震,80多个干部因给他送礼被免职。毋保良落马后反思自己“在干部任用上的错误导向恶化了官场生态,带坏了干部队伍。由于收受了许多干部的钱财,他对送钱送物的干部往往给予提拔重用,形成‘干的不如送的’思潮,人人争相送钱走捷径,一些干部甚至奉行‘事事钱开路’的原则,在花钱买官成功后,再用自己的权力生财,收回‘成本’,甚至产生‘利润’。”由此可见,“腐败亚文化”蔓延的根源在党内、在领导干部身上。自古“上梁不正下梁歪”。树清风必先正党风,树正气必先正官风。培育与弘扬廉洁价值理念,以德治党是先导,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党内培育与弘扬廉洁价值理念,是“思想建党”传统的延续,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是依规以德治党、净化政治生态的核心内容。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领导干部来说,廉洁价值理念的培育与弘扬不仅是其“不想腐”的思想基础,更是廉政文化内化于心、扎根社会的前提和关键。古人云:“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风向,影响着“不想腐”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塑。
廉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廉洁价值理念的培育与弘扬重在青少年。习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对青少年渗透培育廉洁价值理念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务实之举,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法治观的客观需要。帮助青少年树立“崇廉尚洁”的现代公民品质,亦是国际社会基本达成的共识。
2003年10月,第五十八届联大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强调,要预防腐败,就要“开展有助于不容忍腐败的公众宣传活动,以及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方案”。近年来,虽然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及教育部的明确要求下,“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在众多高校如火如荼地广泛展开,但囿于内在生动力的不足和外在环境的不佳,青少年廉洁教育整体上依然呈现出空洞化、边缘化的状态。厚培廉洁价值理念,营造“不想腐”的社会氛围,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当前我们亟待立足于青少年成长规律以及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研究和探索廉洁价值理念渗透培育的改革途径和方法,深入落实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廉洁价值理念的厚培需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仅注重廉政文化教育,同时也积淀了非常丰富和深厚的廉政文化资源。《韩非子•奸劫刹臣》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凝集人心、除魔去魅,至今给我们激励和鼓舞。厚培廉洁价值理念培育,提升廉洁教育实效,我们完全可以且应该从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中找到资源和答案。
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当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厚培廉洁价值理念,不是简单的承继,还要善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要立足现实实践并体现时代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廉政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