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学者积极评价六中全会意义 中国反腐行动成效出人意料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肖逸夫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黄昂瑾)“没人想到此次反腐行动会同时涉及公安、军队、铁道、经济等部门的高级干部。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策略,但这也体现了以中国共产党对于反腐行动的决心。” 10月27日,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闭幕,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肖逸夫就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等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他表示,近年来中共反腐的力度和成效远超出人们最初的期待。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有学者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表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而本次六中全会主题聚焦党内政治生活,更是要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中共中央)查处了一系列重大贪腐案件,比如周永康案等,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官员受到警告及以上处分,这给政府官员们敲响了警钟,也产生了强大的威慑作用。”肖逸夫指出,在过去的四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自1980年以来最有影响的反腐行动,其反腐力度之大甚至打破了很多过去的禁忌。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高级干部被查处的案件,引发了剧烈反响,同时也为清朗社会风气起到积极作用。”肖逸夫还指出,“这场反腐行动十分具有专业性,影响巨大。”
针对日前中国反腐工作取得的成效,肖逸夫也表示,反腐工作的关键在于找到突破口,即建立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长效机制来避免腐败行为死灰复燃。他提出,下一步将要做的就是建立治贪反腐、“拍蝇打虎”的长效机制,形成法律和制度保障。“相较于加强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通过体系化的法律实践来长时间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肖逸夫表示。
而本次全会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有学者分析,这正是彰显制度治党的决心。
“从习近平整顿滥用职权、为官不为,以及贪污腐败等行为可知,在他看来,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来自法律法规的制约,并辅之以相应的监督机制。”肖逸夫表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猛药去疴,正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肖逸夫表示,“上周公布的来自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关于中国的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6%的中国民众高度关注反腐问题。”他认为,“腐败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打击高级官员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石之一。”
此外,肖逸夫还表示,中国共产党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建立了中国现代体系;在过去的30年中,引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执政能力相比过去显著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
“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但在1981年我们看到了其纠正的决心。而随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彻底的自我革新,使党的领导更加规范化,并始终努力提升其执政水平,使之不断完善和稳定,包括完善国家领导人制度等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和中国的老朋友,肖逸夫坦言道。
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可以处于长期执政地位,“是因为其善于及时回应呼声,吸收中国社会中的顶尖人才,发展了一支强大的精英队伍;通过一系列选拔制度培养了具有先进性的领导队伍。最关键的是这个执政党长期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在肖逸夫看来,虽然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其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也积极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他表示,“只要中国共产党积极听取群众的呼声,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它就一定可以战胜现阶段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