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前沿 > 国内视野 国内视野

中国历史上四种典型的腐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卜宪群发布时间:2017-05-26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的视频栏目《廉洁文化公开课》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为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和廉政制度建设。以下为内容摘登。

  “反腐倡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人类有政治文明以来,腐败就一直存在。那么,历史上的腐败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我归结为四种。

  第一种是“权钱交易”。腐败是以权谋私的行为。权是什么权?权是公共权力;私是什么私?是自己的私利,一己之私。在我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以及各个王朝的各个时期,都有腐败存在。历史上这些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虽然不一定是腐败,但是它们与腐败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金钱可以换来权力,于是卖官鬻爵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时期都存在。东汉后期,有个叫崔烈的人花钱买了一个司徒的官位。此人买了官以后,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踏实。有一天他问儿子:我买了这个官,你有没有听到社会上对我有什么评价?他的儿子说:社会上的人认为,你还是很有才的,按照你的才能完全可以当上公卿。但是你今天花钱买了官,天下人对你很失望。他又问:为什么很失望呢?他的儿子说:大家认为你身上有一股铜臭。“铜臭”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明代有一个吏部尚书叫王恕,他说:“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命,何由而得乎?”你用财买来的官,你让他做官廉洁怎么可能呢?

  第二种是“用人不公”。用人不公是各种腐败的集中表现。

  历代用人不公,一是选举不实。东汉时期有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连书都看不懂,却被举为秀才;和父母分居不在一起住,却被推举出来做官。

  汉代有一年要选举人才,当时担任颍川太守的高伦接到来自京城的一封书信,写这封信的是当时的权臣叫侯览。侯览说,你在这次选举中要用一个人,高伦没有办法只得安排这个人做官。像这样的“权门请托”在历史上可以说比比皆是。

  “任人唯利”也是用人不公。在用人时首先考虑这个人将来对我有没有用。在我国历史上有些时期专门选拔年轻人,为什么要用年轻人呢?因为年轻人将来能报我的恩,这也是任人唯利。

  还有一种情况“任人唯近”更是普遍。你虽然很有才能,但是跟我没有关系,我不会用你。你如果是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我的亲戚,那么我用了你,你必定会听我的。

  第三种是“贪婪奢靡”。西晋有一个重臣叫何曾,史书上记载这个人“性奢豪”,特别讲究排场、讲究吃喝,“日食万钱”。他吃饼的时候上面一定要有花纹,没有花纹不吃。

  贪婪奢靡表现在劳民伤财。宋徽宗非常喜爱奇花异石,于是他的宰相蔡京专门设立了一个衙门叫应奉局,大兴花石纲之役,整天在江南到处寻找奇花异石,从而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

  第四种是“正气不张”。权钱交易、用人不公、贪婪奢靡,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正气不张。

  “晏子治东阿”就是一个黑色幽默故事。有一年国王对晏子说:我听说你很有才能,你替我去治理东阿这个地方。第二年,晏子向国君汇报工作,国君说:我本来认为你很有才。但是没想到,这个地方治理得很不好啊!晏子听了以后和国君说: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过了一年晏子又回来汇报工作,国君说:你这一年干得很不错。晏子听了以后哭笑不得,他说:我第一次去东阿的时候,所有的贿赂都不接受,所有的财富我都交给国家,但是您却说我治理得不好。我这一次专门搜刮老百姓,把搜刮来的钱财来贿赂国君您身边的人。您的左右向您说的都是好听的话。他说:我没法再去治理这个地方了。

  正气不张还表现在实用主义。在东汉后期,一些官僚士人不安心做事,专门以“交际为业”。他们拉拢人际关系的标准是什么呢?“见赴有益则先至,顾无用则后背”,有用的人我就赶快巴结,没有用我就把他甩到身后。

  在这样一种风气下,有些官吏不仅不按律令、法令行事,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做事原则,忠信不守、昏聩自傲、唯利是图、弄虚作假、纵欲无限。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今天同样需要警惕的。

 

  湖南工商大学

  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湖南省监察委员会

  中国智库索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共长沙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长沙市监察委员会

  中共浏阳市委员会

  浏阳市人民政府

  清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