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聚焦
俄罗斯的腐败与反腐败(之二)多种因素决定反腐任重道远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季美君发布时间:2017-11-02
腐败问题是困扰许多国家的一个难题。可以说,清廉的问题多具相似性,而腐败的问题则各有各的不同。数十年来,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明显恢复,其国民教育、社会群体的收入以及公民的自由水平等与其经济增长基本匹配,但腐败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严重程度甚至与比自己国内生产总值低四五倍的非洲国家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现象曾引起不少俄罗斯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纷纷探究导致俄罗斯腐败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性原因。在俄罗斯的国土上,官吏收受贿赂是由来已久的“传统”。18世纪前的俄国君主是不给自己的官吏发放薪水的,官吏们就主要依靠收受贿赂来生活。这一做法,直到彼得大帝开始向西方学习时,才得以改变。后来,这个国家又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阶层,掌握着大量的国家资源,享受着种种特权,且生活腐化、作风败坏,以权谋私现象十分普遍。这一官僚特权阶层不管是称之为一个阶层、阶级,抑或是一群社会精英,其自身的腐败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此根深蒂固的腐败,要想连根拔起,谈何容易。
二是制度性原因。从媒体的各种报道来看,俄罗斯的腐败问题涉及面广,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还带有一些“合法”性质。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经历了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即苏联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解体至今的资本主义制度。整个社会在急速转型时,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富人阶层。在推动集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暴富阶层与手中掌握着国家资源的主管部门公职人员之间互相利用,贿赂之风盛行,且蔓延至社会各个领域。比如,与俄罗斯有生意往来的外国商人往往能感受到俄海关人员的腐败,他们常以“灰色清关”为借口强行罚没货物。可以说,随着腐败的公开化和普遍化,在俄罗斯国内渐渐形成了一种腐败文化,越来越多的民众对腐败现象习以为常而趋于认同。
三是领导层信度低。尽管俄罗斯的数任领导人在工作中一直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性,甚至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反腐的立法、执法却是常常以政治斗争为目的的,对腐败的治理总带着某种政治色彩,这就容易使广大民众对政府的反腐动机产生怀疑,相关反腐工作也就很难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任与全力支持。另外,俄罗斯政坛各种力量的角逐以及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政治集团之间的不断冲突,也消解了反腐败的力度与成效。
四是民众“容忍度”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或许是受长期的普遍性腐败的熏染,俄罗斯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很高,人们已很难相信会有廉洁官员的存在。正常办事的过程中,被官僚习气严重的政府工作人员刁难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举报而是行贿。很多俄罗斯人都认为,实施贿赂比依靠法律途径更能迅速地解决日常生活或生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而且成本更低。这一点与清廉国家,如新西兰、丹麦的国民大不相同,后两者通常会选择举报腐败行为,当然其前提是举报了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公正处理。很显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可是,由于俄罗斯的司法领域也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腐败之气,司法人员也是腐败高危人群,老百姓又能去哪里讨说法?
可见,俄罗斯的腐败问题是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和司法机关很难在短时期内令民众恢复反腐信心。政治精英的腐化,社会大众的习以为常,无疑都成为反腐败的极大障碍,而这两支力量又决定着俄罗斯政治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2016年底普京曾说:”反腐是我国巩固国家体制的一个关键方向。在某个阶段,它确实几乎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类似的现象会损耗国民对权力机关和国家本身的信任。我们将继续贯彻反腐工作,令执法系统全力反腐。”
综合看来,若想解决目前的腐败问题,俄罗斯必须从根源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入手,同时还要采取以反腐本身为目的的强硬而连续的有效措施。毋庸置疑,这条路将会很漫长。
(作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