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前沿 > 国内视野 国内视野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反腐败斗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谭苑苑发布时间:2018-04-02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打虎”“拍蝇”“猎狐”等一系列惩治腐败行动“不歇脚、不松劲、不停步”。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反腐败活动,始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不仅从历史宏观视角探寻腐败发生的原因,而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辩证地看待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内在关系,综合探究引起腐败发生的各种因素,并从客观现实出发寻找有效遏制腐败发生的机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构建的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治理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将为解决反腐败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唯物史观出发,腐败究其本质而言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那么为何依旧会产生腐败现象?有人认为,腐败的发生是因为业已覆亡的剥削制度的剥削思想残渣泛起。有人则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视作腐败产生的原因。有人从公共权力异化的角度,从个体或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偏差、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角度探讨腐败产生的原因。还有人从相对多元化的视角出发,认为腐败的产生是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说,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相关学者更多地是从微观乃至中观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而要从本质上把握腐败产生的原因,必须透过腐败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为此我们可以分别从“物”与“人”两个维度来分析。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内涵,是透视腐败本质的重要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我们还应注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旧经济体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如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制度设计的缺失和不完善,大大增加了腐败滋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变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判断腐败发生的机理,找准制度设计存在的漏洞,依靠对制度的完善来预防腐败的发生。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视角来认识反腐败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现实来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变革,一旦急于求成就有可能引发国家和社会剧烈动荡,腐败在这种动荡中将不可阻挡地侵蚀国家和社会肌体,致使国家整体实力巨大倒退,苏联的解体就是例证。
  腐败的发生违反群众路线。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是我党始终坚持、贯彻和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立场,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足现实,腐败问题的出现恰恰是违反、背离甚至抛弃了这一群众路线所引发的。从本质上看,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开展、落实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引发腐败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扎扎实实地走群众路线,是从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的双重维度上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本方法。从已经查处的涉嫌腐败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案例中可知,理想信念崩塌,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变质,无疑都违反、背离、抛弃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度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结合具体国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反腐败斗争将不断走向深入。
  深刻领会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开展中国特色反腐工作的制胜法宝。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深入开展的,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应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合力”优势,在客观审视我国国情的条件下,积极展开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斗争。
  在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过程中,我们应切实保障我国经济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共十九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的主要内容来看,在党的政治建设、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巡视利剑作用、纪律建设等方面,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已从反腐败具体实施机制层面,逐步进入到反腐败斗争的体制创新层面,尤其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将在未来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走向深入。可以说,以上的体制机制创新,将不断促进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伴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相互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稳固发展。
  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腐败,是对我党立党之本和执政之基的最大威胁。防止、遏制、克服腐败,内在要求我们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有效展开各项反腐败斗争,才能确保党的肌体始终充满活力与动力,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终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点,既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提供了目标与动力,又为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根本遵循。可以说,只要立足于人民的立场上,反腐败斗争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腐败的发生受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因此反腐败斗争需要明晰这些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我们要始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审视反腐败斗争的问题,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客观审视腐败问题发生的机理和机制;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的清醒认识,积极吸收反腐败斗争的各种经验,持之以恒地与腐败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湖南工商大学

  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湖南省监察委员会

  中国智库索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共长沙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长沙市监察委员会

  中共浏阳市委员会

  浏阳市人民政府

  清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