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野
从源头上遏制 对“微腐败”说“不”!安徽农村建立村务监督机制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发布时间:2018-04-09
●“相比过去村支书和村主任‘一句话、一支笔’,现在村里财务管理可严了! ”
——肥东县八斗镇小汤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朱云雁
● “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村级纪委’,时刻监督我们,督促村级权力规范运行,维护群众利益。 ”
——肥东县八斗镇花张社区党委书记宁世峰
日前,肥东县八斗镇南鲁村,有村民向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胡治尚反映,村干部擅自将一台村有的旧变压器出借。胡治尚向涉事干部核实,确认事情属实。 “变压器是村里的固定资产,怎么能私下里随便借人! ”在胡治尚的坚持下,该村干部因未能追回变压器,向村里折价赔偿了3600元。
“相比过去村支书和村主任‘一句话、一支笔’,现在村里财务管理可严了!”八斗镇小汤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朱云雁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小到日常开支发票报销,大到重大工程项目能否上马,必须经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把关,村负责人才能签字。
肥东县通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把村务公开、财务收支、资产资源、人事任免、重要事项、效能作风等“六项监督”,作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加强对村级权力有效制约。同时,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三资清理”工作,确保村级集体资产公开透明。
● “村里的事一切都按‘小微权力’清单来办,办事透明了,村民心中的疑虑消除了,干群关系也更亲近了。 ”
——芜湖县红杨镇六桥村村民崔常龙
● “让村官不贪腐,就必须从规范村官小微权力源头抓起。”
——芜湖市纪委、市监委负责人
“今天,根据《红杨镇小微权力清单》的规定,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开听证会,表决危房改造人员名单。 ”日前,芜湖县红杨镇六桥村召开了一场危房改造听证会。村民代表对危房改造申请人公开评议,经投票,从9户申请人中选出了6户危房户。
“听证会公开公正,虽然我没通过,但是我对结果服。”在评议中落选的村民崔常龙告诉记者,村里的事一切都按“小微权力”清单来办,办事透明了,村民心中的疑虑消除了,干群关系也更亲近了。
“让村官不贪腐,就必须从规范村官小微权力源头抓起。 ”芜湖市纪委、市监委负责人介绍,该市942个村(社区)全部编制完成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内容包括重大事项决策、村级工程管理、集体“三资”管理、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救灾救助申请、计划生育服务等九大类权力和服务事项,对每个权力事项建立制度予以明确,确保权力依法合规有边界。
“要想监督‘小微权力’,就要知道‘小微权力’如何运行。 ”芜湖市纪委、市监委负责人表示,该市制定了权力清单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应办事项的办理步骤,明确每个环节的承办主体、办理要求等,让村干部明白每项事务的操作环节,知道依法能做哪些、怎么做,提高权力运行规范化水平。对办事群众“一次性告知、限时答复、按时办结”,杜绝推诿扯皮、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等现象。
为提高群众对权力清单的知晓率,芜湖市在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党务公开栏等传统信息载体的同时,建立“小微权力”网络监督平台,将“小微权力”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运行流程、实施过程及结果,全部在平台上“晒”出来,做到“工作开展到哪里,权力运行监督到哪里”,切实把村级“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 “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村里的‘看家人’,本来应该‘管好家’。但是我们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时监督就不够到位。 ”
——某村干部
● “村务监督委员会自身力量有限,我们将纪检力量延伸到村,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合力。 ”
——芜湖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侯正权
“村里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既没有监督意愿,也没有监督能力。”一位村民坦言,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补贴少,吸引不了年轻人,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的人年纪偏大,履职能力不强,不敢管事,制约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有些地方村务监督委员会存在“走过场”问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大多是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老退役军人等“五老”人员,当中不乏“老好人”和村干部的“老熟人”,这些人往往抹不开面子,不愿较真,不愿监督。
“我们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保障制度的同时,制定了激励约束制度,促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尽责。”崔丽华表示,八斗镇明确规定村务监督委由3名党员组成,文化程度全部高中以上;每月由镇纪委牵头组织培训;每年评选产生村务监督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精神激励;提高待遇,增加绩效考核。
“以前是业务不精、腰杆不硬,现在我们不但有了政治待遇,也对工作更加了解,在村里行使监督权时底气更足。 ”八斗镇五星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蔡晓红说。
“村务监督委员会自身力量有限,我们将纪检力量延伸到村,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合力。”芜湖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侯正权表示,该县纪委指导湾沚镇整合村级纪检监督力量,由村纪检委员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或分管村务监督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统一发放履职记录本,定期组织开展交叉监督等活动,强化村级纪检委员履职,解决了过去村纪检委员“单打独斗”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做摆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