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邓联繁教授出席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年会
12月28日,以“新时代廉政法制的内涵与路径”为主题的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2019年年会在京召开。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会长李如林出席并主持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童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心主任、研究会副会长邓联繁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李如林强调,要坚持理论武装,持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全体党员干部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是长期的政治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他指出,廉政法制研究会要明确自身定位、作用和任务,明确应该研究的范畴、重点和方法,要发挥好研究会的作用,为反腐败斗争、为党风廉政建设、为法治廉政研究作出贡献。廉政法制研究会汇集了全国的优秀人才,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研究会会员要积极主动承担课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基础理论问题、实践中的实务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等问题上切实发挥作用,奉献智慧和力量。要拓宽研究的渠道,要深化研究的课题,做到高层次、宽渠道、大纵深、多成果。
童建明表示,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与检察系统有着深厚情缘,检察机关是廉政法制建设大家庭中的一员,检察工作是廉政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他提出廉政法制建设研究的三个着力点:一是关注廉政法治理念创新研究。要紧紧围绕牢固树立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理念进行研究,把党的监督、人民监督、纪委监委的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各项监督有机融合。特别要研究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二是关注廉政建设规律研究。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廉政法制建设,着力深化“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研究,不断夯实廉洁政治的根基;三是关注廉政法治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研究。比如,如何规范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如何处理好配合与制约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保障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严格运行在法治轨道上等等。
会议分为3个单元,分别以“廉政法制理论基础”“廉政法制实务专论”“监察法与相关法的衔接”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邓联繁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意义重大,是提高政务处分工作法治化的必由之路。已经面世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具有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同时也有改进空间。从标题看,建议将“政务处分”修改为“公务处分”,并参照《监察法》,去掉可要可不要的“公职人员”。从具体内容看,建议根据法治原理与公职人员违法现状,对共同违法、集体违法加重处分,增强立法的震慑力与实效性。
来自法学法律界、司法实务界、新闻媒体等百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