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聚焦
“新式腐败”让美政府失去公众信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小溪发布时间:2016-01-04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近日,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发表评论文章探讨了美国政府中的“新式腐败”问题。文章作者,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政策、政府和国际事务学院教授珍妮·R.韦德尔(Janine R. Wedel)认为,美国有必要重新定义腐败和加强社会道德领域的问责机制。在2014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3/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过去10年,大多数的受访人持此观点。韦德尔表示,多数受访人认为的“腐败”形式并不是传统的贿赂和丑闻,而是一整套“非法操纵系统”,这种发展趋势更加需要引起警惕。
在2015年美国总统大选竞争中,共和党人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和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都成为舆论场的“超级红人”。前者多次在演讲中批评美国政府的无能和政策的失败,后者则成为平民最喜爱的候选人之一,得到了平民的青睐。韦德尔认为,二人的受欢迎程度显示了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美国政府中存在的“新式腐败”也许并不违法,但却比传统的腐败更加复杂。这种“新式腐败”让美国政府失去了美国公众的信任,且更具系统性、内部操作性和不易被发现的特点。“新式腐败”的参与者漠视公众的信任,只谋求自身利益,而公众却对内幕一无所知。在金融领域,著名的海岬金融集团(Promontory Financial Group)由美国货币审计署前署长尤金·路德维格(Eugene Ludwig)创办,该集团利用与美国金融监管者的密切关系,专注于为金融公司解决关键的监管问题。它的雇员大多是现任货币监管员曾经的同事,集团400名雇员中超过1/4以前是监管员。2011年,该公司向有问题的全球曼氏金融公司担保,6个月后该公司倒闭,成为当时的一大丑闻。在智库领域,透明性的缺乏已是老生常谈。《华盛顿邮报》2014年曾报道,布鲁金斯学会接受的来自国外的捐款在过去10年中暴涨,其他很多著名智库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现在,即使是一些“草根”组织也接受来自企业和富豪的捐款并听从其指挥,且拒绝公开一切资金来源。
韦德尔认为,美国这种新形式的腐败已经被发现存在于能源、健康保险、金融和外交政策制定等领域。而如今对政府的问责制经常被弱化至只看“政绩”,即仅从技术层面看结果,而忽略了对道德伦理的考察。这种通过列政绩清单来考查人际关系、工作成绩和政府项目的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施行,结果就是政府越来越看重表面成绩而并非实际。海岬金融集团在对全球曼氏金融公司考察的时候也是通过清单式的检查,然后上交检查结果,后者则向政府证明其已经修正了错误的做法,但这只是表象。海岬金融集团忽视了全球曼氏金融公司整体的渎职行为。
201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马丁·季伦思(Martin Gilens)和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教授本杰明·I.佩奇(Benjamin I. Page)考察了美国1981—2002年的1779项公共政策,发现有钱人支持的政策通过率是45%,不支持的通过率只有18%。二人认为,在美国政府出台政策的过程中,有钱人拥有绝对的影响力,而普通民众则只有很少的或根本没有影响力。韦德尔就此强调,在未来,美国政府需要做到在社会道德领域问责,美国社会需要在信任的基础上运行,要让美国民众相信这个体制的问责是真实的,而不是表演出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华盛顿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