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廉洁是为政根本
廉史镜鉴
晏婴,字仲,尊称晏子,春秋后期齐国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思想、言行、事迹主要记载于《晏子春秋》中。晏子认为“廉者,政之本也。”把“廉”当作为政的根本、政治的根本,从而形成了“廉政”一词。晏子廉政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重民与爱民,强调统治者自身廉洁的重要性。
廉之谓公正。史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婴:“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意思是:要想做到政治廉洁而长久运行,其行为应该和什么相似?晏婴回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也,是以长久也。”大意为:廉政要像水一样清。清清的水很美,如果它浑浊了,它不会有好的前程,就会把它经过的地方都污染;如果它是清清的,那么在它所经过的地方,水会把一切污浊的东西都清除了,这是我国历史上有人对“廉政”一词最早的理解。
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晏婴进一步提出:“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意思为,廉洁,是为政的根本;谦让,是美德的主体。廉洁也是公正,谦让是一种美德。凡是血气方刚的人,都有争胜之心,蓄积财货就会生出灾害,只有正义才可以长久保存自己。喜欢纷争的人,他的灾祸就会不断,谦让的人才不会失去福分。
洁身守道。晏婴不仅提出“廉政”的概念,倡导以“廉”治国,还是“廉政”与“廉洁”的实践者。晏婴提出:“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长上,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是以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大意是:高尚的人隐居,不去干谒君上,洁身以守道,不与世人一同陷于邪恶,所以地位卑微却不失道义,生活困苦不失廉洁。
据记载,晏婴为相三年,齐国政治安定,百姓富足。而晏婴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平时,他吃的是普通糙米,很少吃肉食。景公听说后亲自去他家查看,当他看到晏婴的饭食时说:“先生的家境如此贫穷,我先前却不知道,这都是寡人的过错。”第二天,景公派人给晏婴送去钱和一件很昂贵的狐皮袍子。往返三次,都被晏子拒绝了。晏婴向景公解释道:“您平日给我的赏赐,足够我一家老小吃穿了,并且还有多余的财物帮助亲戚朋友。您要再赏给我大批的钱物,我收下并拿去救济百姓,那是拿您的赏赐为我自己买好名声,廉洁的臣子是不能如此行事的;如果把您赏赐钱物藏起来,就成了不仁不义的人,明智的臣子也不会做这种愚蠢之事的。因此,我无论如何不敢再接受您的赏赐了。”景公见晏婴再三拒绝,只好作罢。
不持利以伤廉。“不苟合以隐衷,可谓不失志;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意为:不苟合来隐蔽忠诚,可称为不失忠;不贪求私利而妨碍廉洁,可称为不失行。晏婴把“行廉而不为苟得”作为一种高尚品德的内涵而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