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前沿 > 国内视野 国内视野

学者:未来五年反腐应从官场扩展到全社会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发布时间:2015-12-03
        法制晚报讯(记者张丽)未来五年,反腐和廉政建设依然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者提出,廉政建设要实现战场与战略的双重转变,建立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督网络,压缩监督“暗区”,消除监督“盲区”。
  11月3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外发布。
  《建议》提出“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并明确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教授认为,这说明未来五年,反腐和廉政建设依然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丝毫不可掉以轻心。
  “未来五年,廉政建设要实现战场与战略的双重转变。”程文浩说,首先要扩展反腐战场,从建设廉洁政府扩展到建设廉洁社会。
  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其意识和行为深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社会风气。
  因此,必须将反腐败的战场扩展到整个社会,消除腐败现象的社会土壤,才能为廉政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其次,要调整反腐倡廉的战略战术,从打击腐败升级到预防腐败,从事后惩治提升为事前预防。
  查处腐败案件主要是解决“存量腐败”,但要想从根本上夺取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必须能有效地防止“增量腐败”,有效防范未来发生的各类腐败行为。
  鉴于“不敢腐”的目标已初步实现,未来五年应致力于消除腐败行为的必要条件,降低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使广大干部“不能腐”。
  程文浩教授提出,未来五年,应构建起上下贯通、令行禁止的公共权力体系,并建立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督网络。
  重构权力体系涉及到一系列任务:通过权力普查,掌握公共权力现状;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公共权力的种类和总量;通过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划定权力的边界和禁区;通过廉政风险防控,发现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等等。这些基础性工作都是从源头预防腐败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
  要消除监督“盲区”
  程文浩教授建议,建立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督网络,压缩监督“暗区”,消除监督“盲区”。
  传统的廉政建设更多关注的是党政部门,实际上,凡是有资源的地方就有腐败风险。与党政部门相比,社会领域是监督“暗区”,甚至有些地方是监督“盲区”,比如,公益慈善领域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但无论其自身的信息公开还是其受到的社会监督都明显不足。
  在程文浩看来,只有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监督和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行为的社会土壤。
  多主体主要体现在除了党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之外,还要发挥新闻监督、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的作用;多层次是指从国家到地区和单位,每一个层面的权力运行和资源分配都应做到充分的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多元化是指除了审计监督、法律监督、新闻监督等外部监督之外,还应积极探索组织内部的各种监督措施。
 

  湖南工商大学

  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湖南省监察委员会

  中国智库索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共长沙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长沙市监察委员会

  中共浏阳市委员会

  浏阳市人民政府

  清风杂志社